有骨質疏鬆症困擾,或是癌症出現骨轉移,必需經常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的人,小心造成下顎骨的破壞,甚至壞死的不良反應,被視為「雙磷酸鹽類藥物相關顎骨壞死」新的疾病。因此,牙醫師呼籲,預防重於治療,必需落實口腔檢查與照護。

使用補骨針補骨藥可以抑制骨頭的吸收,臨床上常用於骨質疏鬆症、多發性骨髓瘤,以及癌症全身性骨轉移的治療。但是,容易被輕忽的是,雙磷酸鹽類藥物本來是補骨用的,為何反會產生傷骨的現象呢?

雙磷酸鹽類藥物造成下顎骨壞死 不容小覷

根據研究,致病機轉可能與顎骨代謝速度較快、雙磷酸鹽會抑制蝕骨細胞,干擾正常骨質之代謝及重塑作用有關。隨著雙磷酸鹽類藥物抑制蝕骨細胞時間的延長,骨重整機制也嚴重抑制,因此當骨頭受傷或感染後,無法修復,產生壞死的機會也增加。

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正喆表示,服用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下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,自2007年發佈以來,逐漸受到骨科及牙科醫師的注意。原本單純的拔牙傷口或是口腔感染卻引起嚴重的骨壞死現象,經病史追查後瞭解其服用雙磷酸鹽類的藥物史,因此,對於其所造成的藥物危害,著實不容小覷。

使用雙磷酸鹽藥物做顎骨手術治療 恐增加骨壞死風險

雙磷酸鹽類藥物加速蝕骨細胞的死亡,卻妨礙正常骨頭新陳代謝的過程。在牙科,拔牙的傷口癒合,或是植牙的癒合中都需要蝕骨細胞的存在。如果沒有蝕骨細胞,就不會有成骨細胞引發新骨頭生成作用的發生,在骨頭受傷或感染下,骨頭無法修復,產生壞死的機會也就增加。

臨床上,靜脈給藥之發生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,而口服藥物發生機率約僅為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。然而,有使用雙磷酸鹽藥物在接受顎骨手術治療如拔牙,植牙或牙周手術等則會大大增加骨壞死之風險。

預防重於治療 口腔保健不輕忽

預防重於治療,牙科醫師應在拔牙或進行相關牙周手術前,應該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及藥物史,了解其是否服用或施打雙磷酸鹽類藥物,使用的時間長短、劑量等等,藉以評估其造成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。

建議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前,應先轉診牙科醫師,做徹底的口腔檢查。所有口腔內拔牙或侵入性手術的治療,都應先完成,並待傷口或骨頭癒合後,才開始處方雙磷酸鹽類藥物。

此外,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的患者,應做好口腔定期檢查,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,以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,減少蛀牙與牙周病的產生。

arrow
arrow

   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